在刚刚过去的9月,茵曼品牌开创者方建华、韩都衣舍开创者赵迎光就线上品牌是不是应该线下化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这场辩论也一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方建华觉得线上线下融合是大势所趋,赵迎光则觉得,网络品牌应该继续深耕线上市场。
这已经不是二人首次建议相左。
自2015年茵曼提出千城万店计划以来,争论就从无休止。
2016年双十一前夕,方建华在动员大会上,第三强调了线上线下融合的重要程度,并放言我倒想看看,硬撑着说只干线上的某友商能憋多长时间。
赵迎光随后在朋友圈转发文章予以回击,假如某友商是指韩都衣舍,建议直接讲出。
再将时间拉回当下,在同意《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方建华称2017年,茵曼整个线下销售额预计达到3亿,占茵曼总销售额的30%左右,这似是一张让人认可的成绩单。
反观韩都衣舍,古力娜扎微博宣布成为韩都衣舍最新代言人,此消息一经发布,便获得粉们超越34万次的点赞和转发,也足以见韩都衣舍的粉效应及线上运营的能力。
9月28日,阿里旗下当地生活平台口碑联合CBNData发布《2017线下零售新生态报告》。
报告指出,线下仍是现阶段零售的主力阵地,但电子商务将持续挤占线下零售份额。
预计到2020年,线上途径预计将贡献整体零售25%的销售额。
可以一定的是,对于线上服饰品牌来讲,依据市场演变,平衡不一样的途径策略,变得至关要紧。
进入瓶颈期从2008年起,淘品牌随着着淘宝迅速成长,在此过程中,茵曼、韩都衣舍、裂帛等一批线上服饰品牌也随之兴起,并先后在资本市场上市。
然而梳理2010年之后的淘品牌历史也不难发现,在电子商务品牌迅速崛起的同时,也加快了洗牌的进程。
据中国电商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服饰网上购物市场买卖规模达7457亿元,同比增长21.2%,2016年达9343亿元。
不过,服饰网上购物买卖规模增速相比往年并无明显加快,反而出现放缓的趋势。
一方面,线上角逐愈加激烈,线上拓客愈加难,网络红利日渐衰退;其次,ZARA、HM、优衣库等传统线下品牌纷纷触网,风头日渐压过淘品牌。
近两年双十一销售榜的变化便可见一斑,不但榜首从韩都衣舍变为了优衣库,前十名中淘品牌更是所剩无几。
线上流量愈加贵,取之线下,用于线上,成为不少电子商务品牌有待挖掘的新商业机会。
汇美时髦集团董事长、茵曼开创者方建华向《中国企业家》记者透露,网络服装品牌线上导流的本钱非常高,线上本钱与线下本钱已基本持平。
而早前也有专家表示,现在一些品牌的线上本钱,已高于在一些3、四线城市线下门店经营的本钱。
多品牌VS网络孵化平台2015年,韩都衣舍赵迎光曾同意《中国企业家》采访,在他看来:传统服饰企业有不少破百亿的规模,但对于淘品牌折扣女装而言,好像十亿就已经是极致。
究其缘由,传统服饰企业有较强的零售能力,可以圈住少量的门店,可以将服饰卖到肯定规模。
但在线上,选择更多,女人买家的个性化更为明显。
在有更多选择的状况下,知名品牌则会被无数的、相对来讲更专业或者愈加细分的小品牌肢解。
在这一点上,茵曼与韩都衣舍好像达成了共识。
2008年茵曼品牌创立时,只有20平米的仓库。
2010年到2013年间,茵曼的销售营业额从7000万增长到11.2亿元,翻了接近15倍。
而茵曼也一直奉行塑造个性品牌,主打棉麻风格女装,并渐渐探索出多品牌策略,以独立公司方法存在,范围也从女装过渡到慢生活生态圈。
甚至跨品类做了茵曼Home,将商品扩展至了家居用品和小件家具,深耕慢生活的品牌倡导。
与茵曼相比,韩都衣舍更像网络孵化平台。
韩都衣舍的小组制是以商品小组为核心的单品全程运营体系,商品小组由设计师、产品制作专员,订单管理专员三人组成。
商品小组有充分的自主权利,每一个小组都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严格控制风险库存。
从2011 年到今天,韩都衣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创造着新产品牌,旗下20多个品牌涵盖韩风、欧美风格、东方风等多种风格。
2015年,韩都衣舍率先提出二级生态进步策略,开启了品牌商+服务商双轮驱动模式。
据公开数据表示,现在,韩都衣舍运营的品牌数目已接近100个,其中自有品牌达到22个,云孵化品牌(代运营品牌)超越60个。
线下豪赌在很多媒体报道中,赵迎光与方建华多被塑造为对立的角色。
但在事实上,两人私交甚笃,会时常交流想法,采访中,两人更多用老赵、老方来称呼彼此。
2015年,茵曼正式宣布启动实体店招商计划,宣称将启动千城万店计划。
5年内要在1000个城市里开到10000家店铺。
茵曼此举引来不少争议。
然而事实上,方建华对于线下扩建的执着早有迹可寻。
2011年,茵曼就过去试水线下,门店数一度曾达到20家,2012年全部被迫舍弃。
方建华告诉《中国企业家》,当时我设想门店中有一个非常大的触摸屏,可以在线下试穿,触摸屏里看到更多款式、在线支付。
但当时这个设想太超前,没微信二维码、没智能手机,购物体验非常不健全。
在外面看来,茵曼与韩都衣舍存在最本质的不同。
某媒体人曾告诉《中国企业家》:方建华最早就是做实业出身,骨子里就是线下市场,只是因缘际会踏上了线上。
而韩都衣舍从刚开始就是线上起家的。
赵迎光也曾表示:老方是设计师出身,我是做网络的。
虽然都是在天猫上成长起来的,但大家的基因不同。
在方建华看来,线上、线下全方位进步才能两条腿走路,才是真的的双剑合璧。
我为何必须要做实体店?第一,服饰是非标品、是需要体验的,传统的线下品牌三年内上线,的确给大家非常大重压。
但大家也通过此发现,线下覆盖率高的品牌,品牌力越强,线上也愈加容易做。
综合来看,方建华觉得,品牌应该紧随买家的节奏,并通过好的线下体验,增强用户对于品牌的认知,在挖掘实体零售潜力的同时,也能反哺线上。
事实上线上线下结合的很好的品牌已经不少了,像海澜之家、太平鸟等。
原来的网络品牌融合的的确极少,但现在我自认茵曼是进步的非常不错,我觉得之前线上品牌线下不成功是什么原因在于决心不够、商品力不够强。
截至现在,茵曼已经在全国开外出店450家,以中部区域为主,江西、湖南、湖北、四川、江苏等省份比较突出,上海已有直营店铺十余家。
据方建华透露,2017年,茵曼整个线下销售额预计达到3亿,占茵曼总销售额的30%左右。
5年内,线下销售额会到20亿的规模。
初露头角对于方建华来讲,茵曼的线下的道路已然交出了一份还很好的成绩单。
而在此期间,对于线上品牌是不是应该线下化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
在赵迎光看来,伴随网络的普及,无论是频次还是规模,线上购物过去与将来都将持续扩大。
而线下本钱居高不下,也是赵迎光坚定不开线下店的一个重要原因。
买家为何愈加多地选择线上?不只由于实惠,是由于线上做内容的方法方法办法,对于新一轮网络买家来讲是一种体验。
商品非常重要,但内容更麻烦,对于人格化、类人格化的需要更高了。
赵迎光曾在一场公开演讲中说道。
在他看来,线上品牌应该在怎么样提升客单价与实际转化的比例上下功夫,而并不是转战并不熟知的线下市场。
对于此问题,方建华向《中国企业家》表示:第一,茵曼现在现在维持正常盈利;第二,实体店的客单价实际转化的比例比线上高了一倍,但凡试过衣服的顾客,大半数都会选择购买。
当然,方建华此次的线下的道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不少细节上的问题还有待调整。
现在,茵曼线上线下的价格和款式是完全同步的,这就致使有时候茵曼与商场的营销节点不同。
在商品提供上,据方建华介绍,茵曼现在的实体店50%是下首单,50%是翻单,而这并不可以达到他的理想值。
在方建华看来,期望茵曼将来能能通过柔性化的Supply chain,70%都达成翻单。
除此之外,茵曼在商品上也进行了调整,这也从非常大程度上解决了茵曼客单价的问题。
大家在线下增加了更多价格比较高、材质更好的商品,当然这类商品在线上也有卖,只是线上销售量不高,譬如原来价格300多块的衬衣,客户在实体店看到实体之后,对价格就不是非常敏锐了,线下销售量会更好。
同时,买家对商品的系列感、品质需要更强了。
和国内的市场环境一样,茵曼和韩都衣舍也一直在变。
而在现在的阶段,每一个人、每一个品牌可能都对新零售有不一样的理解。
就在不久前,赵迎光朋友圈爆出韩都衣舍今年双十一6个亿的销售量目的。
据了解,2016年双十一的主品牌销售目的为2亿元,而在去年双十一当日,韩都衣舍集团的实质销售额突破了3.62亿元。
对于方建华来讲,线下的版图才刚最初,而对于整个服饰市场来讲,茵曼不过初露头角。
在做茵曼之前,方建华曾做过十年的外贸,可以说Supply chain一直是他的其强项,而全途径对茵曼的产品管理也有非常大帮助。
方建华期望茵曼在将来的5-8年内能达到50亿的体量,线上、线下占比都为50%。
然而我并不鼓励所有线上品牌都线下化,毕竟每一个品牌的进步阶段不同。
而不论线上还是线下,归根结底拼的还是商品能力与整体的运营能力。
方建华如是说。